不知不觉,端午节又快到了!您吃粽子了吗?有没有与家人互道祝福呢?作为我们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与传说。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是第一个午日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自古以来端午节有划龙舟及吃粽子等习俗。农谚云,“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端午节历经千年,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习俗数不胜数,但大多数都与草药有关。那么,端午节代表性的中草药有哪些呢?它们的寓意与作用又是什么呢?

1.艾叶
艾叶,又名艾草,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一直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端午节常用来挂在进屋的门口边,用以驱邪除瘴和用于煎水洗澡,袪病排毒,还可以用于艾灸,除去体内毒素。针灸里面的艾灸法就是用艾绒草作为主要原料,点然后直接或间接熏灼来治病。《本草纲目》载:“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艾叶表面的绒毛为“艾绒”,以陈为佳,既可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2.水菖蒲
水菖蒲,为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根茎入药,气味芳香浓烈且特异。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胃经。有化痰开窍,除湿健胃,杀虫止痒的功效。用于痰厥昏迷,中风,癫痫,惊悸健忘,耳鸣耳聋,食积腹痛,痢疾泄泻,风湿疼痛,湿疹,疥疮。阴虚阳亢,汗多、精滑者慎服。
菖蒲在端午节的作用也是悬挂于门楣,用于辟邪祈福,一般与艾草同时悬挂。除此之外,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菖蒲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虫,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时还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微尘。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菖蒲剑叶盈绿,端庄秀丽,也是室内盆栽观赏的佳品。
3.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并含有汞,有毒。性味辛,温;归肝、大肠经;功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内服宜慎,一般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那么,有名的雄黄酒到底是什么做的呢?民间一般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乎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
与艾草、菖蒲来源于植物不同的是,雄黄是中药中的矿物药,主含四硫化四砷,其本身是有毒的,而且毒性还不小,这也是民间迷信其能克百毒的原因。雄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具有解毒、杀虫、祛痰、截疟的作用。
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一直是我国一个全民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日。除插艾叶、挂菖蒲、饮药酒等习俗外,民间尚有采百草、佩香袋、洗药浴等于中药相关的习俗。
文章来源:清远市中医院
图片/张轩铭,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