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导读2020年1-8月份,国内中药材行情受产能过剩、需求萎缩影响,整体低迷,从业者纷纷反映生意难做。好消息是,从8月份开始,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需求主体消费逐步回暖,部分板块已恢复到正常水平,我们预计中药材行情也将在第四季度前后,进入反弹期,理由如下:
一、粮价和物价上涨,将带动中药材生产成本提高
2019年1-2月份,国内外生猪均价11.30元/公斤,12月27日均价33.53元/公斤,年内整体暴涨196.73%。春节后进入消费淡季,肉价明显回落,但从2020年5月下旬开始,受灾情影响粮价上行,导致猪肉价格再次强势反弹,上涨到34.78元高位,带动国内消费价格指数明显上行。
这种粮价趋势和物价水平,意味着中药材的相对生产成本提高,从而整体推高价格行情。
二、2020年下半年,中成药及饮片消费回暖
以OTC端中药销售量为例,通过对2020 年1-7月份广东省药店中药(含饮片、中药材食品)零售市场销售量分析:
1、中药消费受疫情影响明显,1月份短暂快速上行后,2月份下滑-18.36%,随后市场逐步回温。
2、中药类产品前期消费趋势与整体药品销售趋势吻合,虽然进入7月后环比下滑-10.61%(应与滋补保健品季节性消费淡季有关),但这次下降在8月份又明显反弹,恢复到年度正常水平。
三、预计2020年第四季度,中药材大盘稳中回升
通过对常用的200种中药材第4季度趋势预测,结果如下:
1、持稳品种:共计118个,占比59%,包括肉桂、甘草、白芍、山楂等多个大宗药材。
2、上涨品种:共计49个,占比25%,包括大枣、胡椒、枸杞子、百合、龙眼肉、当归、三七、肉苁蓉等大宗药食两用品种,以及半夏、辽细辛等药材,以及多个动物类品种行情都有不同程度反弹或上升空间。
3、下跌品种:共计33个,占比16%,包括板蓝根、干姜、佛手;低质量的人参、党参、白术、桔梗、丹参、黄芪等品种后市都堪忧。
将3种趋势的品种根据不同权重赋值后,我们认为后市将稳中上行,特别是含量高、农残及重金属合格的品种,销路更好。
四、疫情大概率卷土重来,冰冻灾害也需防范
一方面,如上图,每年的冬季是疫情高发季节;另一方面,据钟南山、吴尊友等防疫专家及国外多个科研机构预测,新冠疫情还可能在冬季暴发第二波:
1、国外疫情 进入秋冬之后,将会暴发第二波疫情。考虑到第一波疫情还在持续加重,可以确定第二波疫情将更严重。
2、国内疫情,冬天的低温环境和大批人员的流动,会助推引发生第二波疫情,但国内防控体系和经验完备,完全可阻止大规模传播。
疫情和自然灾害将贯穿整个2020年,最大风险将来自境外输入,从而带动相关抗疫产品和受灾药材行情再次反弹。
五、年度趋势预测,10月份前后将进入反弹期
早在2020年1月份,天地云图就根据大数据分析,预计到2020年,综合200指数整体运行水平将高于2019年,并分为四个阶段运行,目前来看,预测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第一阶段:2020年春节前,受节日影响,整体暂时平稳运行。
第二阶段:2020年2月-6月,受库存空虚、疫情因素影响,指数显著上行。
第三阶段:2020年7月-9月,随着大批家种药材产新,行情明显回落。
第四阶段:2020年10月前后,经过产新压力释放后,市场需求逐步恢复,指数再次反弹上行,反弹力度取决于经济恢复水平和疫情发展。
*本文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删除。